一、需求分析
1.1、建设规模
XXX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按建设1个中心11个分节点会场的视频会议系统,中心配置1套多点控制App(以下简称“会议服务端”)、1套网络视频会议桌面终端App(以下简称为“会议桌面终端”),各分节点会场配置1套会议桌面终端,实现视频会议、指挥调度、远程培训、多点研讨等功能。
1.2、网络结构
本次建设XXX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采用H.323标准,IP组网,由XXX提供带宽,内网使用,需托管到100M以上交换机,外网使用,需托管到10M以上独享光纤上。
1.3、建设原则
1.先进性原则
遵循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外有关的规范要求;采用当今最新和尖端的IT、通信、多媒体处理和视频会议等的成熟技术。
2.标准化原则
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设计,系统具有较高的兼容性。
3.安全性原则
系统具有高度的安全性措施和加密系统,有效抵制网络病毒和黑客等的攻击,具有防火墙
采用MD5不可逆加密技术以及多级权限管理等安全机制,保证用户会议的安全,具备严格的授权和认证机制。
4.可靠性原则
系统结构集成度高,适应工作环境能力强。
5.灵活和可扩展性原则
系统设计要考虑今后网络和业务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扩充余地,能够方便地实现视频系统的扩展与升级。
6.易操作性原则
MCU采用基于WEB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全中文管理界面,易于操作、维护和管理。
7.经济实用性原则
在满足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力求较小的投入成本,追求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1.4、实行的规范和标准
本文件中的技术要求根据以下ITU-T或ISO相关建议及信息产业部有关规定来制定。
行业和国家标准
ITU-T协议
ITU-T H.225:基于分组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呼叫信令与媒体流传输协议
ITU-T H.245: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
ITU-T H.281:在视频会议中应用H.224的远端摄像机控制规程
ITU-T H.282:远端设备控制逻辑通道传输
ITU-T H.283:多媒体应用的远端设备控制协议
ITU-T H.323:基于IP包交换网络中多媒体业务的框架协议
ITU-T H.331:关于视频会议系统单向接收的通讯规程
T.122:用于声像会议和视听会议的多点通信业务
T.123:用于声像会议和视听会议的网路特定传输规程
国内标准
GB7611-87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
YD/T927-1997 用于音像和视频会议业务的多点通信服务
YD/T936-1997 音像和视频会议业务的多点通信服务协议
YD/T948-1998 多媒体会议业务的通用应用模板
YD/T970-1998 通用的会议控制
YD/T971-1998 多媒体会议的特定网络的数据协议栈
YD/T995-1998 多媒体会议业务的数据协议
YDN077-1997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
YDN075-1998 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网络管理规范
YDN090-1998 多媒体会议型业务技术要求(窄带会议型业务)
二、产品选型原则
为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和高性能,具体的产品选型和方案设计必须慎重考虑。产品选型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是从是否主流(包括厂家、技术和所选择产品)和性价比两方面考虑。这里将产品选型的基本原则列出于下:
2.1、主流技术
采用全面支撑H.323/SIP协议框架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必须支撑H.264、AAC宽带音频、Full-D1(720×576)等。应能够支撑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标准、新规范。
2.2、主流厂家
MCU和视频桌面终端均须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并能提供多种综合应用解决方案的厂家。
2.3、高性价比
视频会议技术和产品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已经转变为一种商务沟通的交流工具。
提供系统的厂商须具备强大的组网经验,具备强大的培训和技术支撑能力便于将来可持续维护和运维。
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价格比应该是用户选择产品的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选用国内或国际知名品牌产品。
选用主流技术方向,支撑高清晰Full-D1(720×576)分辨率等以上分辨率扩展的产品。
系统具有各种宽带音频音质。
系统支撑H.264 、MPEG-4最新的图像编码标准。
系统支撑加密等安全机制。
系统支撑双流,支撑传视音频还可传送PPT等数据文档。
系统支撑H.460防火墙穿越协议,方便支撑各类组网环境。